2008年12月24日

merry christmas...?

今天晚上路過萬寧,順便走進去買了點小東西,結完賬準備掉頭而去的時候,收銀員跟我說:「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我一下子不知道怎樣回應,便只好笑了笑,然後怱怱而去。
自問對待聖誕節的態度就如對待北京奧運一般,也是冷水一盆。心裏疑惑的是,為甚麼那麼多香港人(相信其中大部分並非教徒)都那麼賣力而盡情地慶祝聖誕?他們可曾想過,究竟聖誕節是為了甚麼而值得慶祝的?怎樣的慶祝形式會是最貼切的?我們又該抱著何等心情去迎接它的到來?
或者你會說小美過份認真,甚至認為聖誕節不過是個狂歡的藉口吧,那用得著這般深思細想?!
就當成是小美的固執吧,總以為,若果弄不明白為何而歡欣的話,那麼笑也會變得空洞而彷彿。同樣的道理,聖誕的快樂,如果在脫去了那些商業的包裝和矯飾以後就再沒剩下甚麼內容的話,那麼這份快樂無論讓人曾經多麼興奮,或許也只會是空洞而彷彿的。

2008年12月17日

copy & paste的人生

copy & paste看起來只是電腦常用的一個小功能,原來卻可以成為嚴重社會問題的大原因。日本NHK是近就有一個新聞節目專題報道copy and pasting現象所引申的社會問題。據報道,某大學的學生功課抄襲比率近乎40%,而不少學生對抄襲並不感到怎樣。另外,節目也請來一位高校生示範如何在三十分鐘內用網上資料cut and paste成一篇原本要三天才能完成的功課。更有甚之,一個網站張貼出各款課題報告的「完整範本」,三、四或五頁長的報告內容任君選擇,就連頁面格式都已按照一般手寫稿紙而作,任何人(就連不懂日文的人)只要把它列印出來,臨摹一遍,加上自己的名字便可以「交足功課」。該網站瀏覽人次多達六十四萬,高峰期據說是暑假尾聲。很多人還會留言感激,說網主是他們的「求世者」云云。為教者或者會暗地咒罵網站「教壞小孩」 ,但網主在節目中現身說法,說他只不過希望小孩可以有意義地好好享受悠長假期,免受透不過氣的功課壓力困擾而已。
節目還指出,copy & paste的問題不只在學校裏發生。就如政府收到的一些反對政府修訂某些條例的「個人意見」,原來全是出自同一網站的「範本文章」。
小美不期然作出以下或許過份簡單的歸因:現代人普遍都十分懂得把握時間(不等於會得珍惜,因為珍惜意含「懂得享用」),做事講求效率和方便,只是,卻也往往因而變相成為對自己作為人(人者仁也)的不加愛惜。可以想像,如果科技再發達一點,網站可供copy and paste的已不限於文字和形象,而是「人生範本」的話,那麼網站的虛擬管道,說不定會擠得水涉不通。
不過,小美依然相信,「電腦愈進步,人類愈退步」這種說法到底是真是假,還要看我們情願選擇做個怎樣的人,過怎樣的人生。

2008年12月12日

緣.未完


十二月六日是中大畢業禮舉行的日子。今年的這天特別重要,何解?因為MVE第一屆的同學畢業啦!可惜小美因為要過大海教書,失卻了參與這個值得喜悅的儀式的機會。所以加倍慶幸和珍惜前一晚跟大家在謝師宴的聚會、分享和合照。多得幾位「搞手」認真又落力的籌備和主持,各位老師跟一眾同學又能聚首一堂,渡過了一個讓人感動的晚上。尤其是當小美從mother YF手上接過同學錄,細細閱讀的時候——背景音樂是Roger唱的「一點獨光」——那些照片和文字驀地把小美帶進時光隧道,一幕幕課堂內外的影像重現眼前。裏面包含著一點點的辛勞、一點點的困頓,還有許許多多與同學一起渡過的快樂時光。值得回味,實在值得細細回味……浸淫其中,眼角不期然泛著感恩的淚光。
小美常常感到跟這一屆的同學特別親切,原因很簡單:當他們勇敢地參加這個全新的課程、成為第一屆學員的同時,也正是小美忐忑地從澳門回到香港、開始為這課程執教的時候。我的身分應該是他們的導師,但我彷彿感到自己更像他們的同學,大概因為那時候大家都是「初哥」!很深刻也很感激的是,那一晚,小美第一天上課,憂心忡忡地站在教壇望著大家,大家卻回報以親切而寬心的微笑。那一刻,就這樣「界定」了我們的師生緣份。
小美常常慶幸,短短的教學生涯中曾經跟許多可愛的小天使相遇相知。雖然在你們畢業以後,我們已難有機會在課堂裏碰面,但是,我總相信,那時候的你和那時候的我,總會一起保守著我們以後各自要走的路。

2008年12月2日

落午的看守者:一個未完的童話

最近小美思考怠惰,唯有把一些舊作放在這兒,跟大家分享,充數充數。以下的這個故事,還只算是個開首……
~~~~~~
在一個偌大的草原上,佇立著一座古舊的歌德式教堂。這座教堂在這個偌大的草原上顯得格外孤單,因為除了它以外,便再看不見其他建築物了。教堂的長相也是怪可憐的——誰不知道著名的歌德式教堂都該是巍峨壯觀的呢?偏偏這座教堂卻是其中極罕見的「異數」:據說因為設計師的藍圖不合規格,叫整座教堂像比撒斜塔般向後傾斜,只欠沒有倒了下來;又據說因為工匠手藝差勁,牆角上用以裝飾的石人頭像,不是丟了鼻子,就是欠了下巴;再據說因為用料品質低劣,教堂的一個尖頂竟在一場大雷雨之後塌了下來。如此種種,再加上日久失修、乏人問津,教堂彷彿是個被人遺棄的孤獨老人,頭上拖著由各種攀籐糾結而成的垢髮,滿臉滿身盡是抹不掉的汗跡和泥巴。
正因為這座教堂位處偏僻、外形破落,就連住在草原盡頭的阿摩斯村村民都望而卻步,更何況那些正在趕路途中的旅人和商賈呢?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人知道這座教堂叫甚麼名字。漸漸地,大家便習以為常地把它稱為「邋遢堂」。
雖說從沒有人喜歡到邋遢堂一遊,可是,你只需定神細看,便會在茂密的野草叢中發現一條羊腸小徑,從阿摩斯村通往邋遢堂。原來,這是條一個人走出來的小徑。就是這個人,每天老遠從村裏走到教堂,替它鳴鐘,讓其他人知道邋遢堂尚未倒塌。這人就是亞米爾,這座教堂五十年來的看守者。每一天正午的時候,亞米爾便會把鐘聲響起,噹、噹、噹……十二下鐘聲總會不遲不早地傳遍整個阿摩斯村。很多村民都是靠它來較正自己家裏的時鐘呢!
只是,這一天……

(未完.待續)
註:歡迎投稿,來玩故事接龍!

2008年10月22日

路邊

路邊
一潭濁水淹漾之間
把黃昏
乏力的街燈
映照得閃爍
璀璨如
天上繁星

2008年10月13日

甕缸裏面裝甚麼?

星期六跟朋友到西貢潛水。地點是一處叫「甕缸」的海灣。香港的海域水中能見度不高,水很濁,這天也不例外。最濁的時候,海水彷彿奶水一樣白,水中能見度只有約一米,小美跟著前面的潛伴,只見其蛙鞋,卻見不到他的頭!在這種處境下潛水,很能考驗潛水員的觀察力和警覺性,所以雖然海底的風景難以跟外國潛點相比,小美還是十分樂在其中。(尤其是看到水中千千萬萬的浮游生物在努力地游呀游,實在是生命力的最原始的展現。)
你或會問:能見度這麼低,還有東西可看嗎?跟我來!

2008年10月12日

愛上.學

小美上星期四(10月9日)回到了闊別兩年的澳門大學,為的是給初入大學的同學們演講,課題是:「我是大學生!淺談大學教育的價值」。
回想自己的大學生活,可說是一生中最快活無憂的日子,也是最忘形地學習的日子。還記得初入大學,很不習慣那種「居無定所」的校園生活,感覺有點孤單、也有點迷惘。幸好傻乎乎的自己尚算懂得積極尋求出路,在眾多的科目和學生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心頭好;於是一邊初嚐「步入學問殿堂的門檻」的滋味,一邊開始學習跟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相處和共事。印象中校園生活十分寫意,雖然又是上課又是導修又是讀書組又是搞活動的,但彷彿總會有時間跟同學「全天候地」(就是沒完沒了地)在飯堂裏、在泳池邊、在草地上聊天談笑。也雖然困惱於如何消化艱澀難明的哲學文章、如何從首至尾地「熬出」一篇篇數千字的論文,但卻總是心甘情願地坐在宿舍書桌前啃書至夜深——直至同伴大嚷「宵夜食得啦」。
我愛大學生活,更愛惜它提供給我的種種學習機會。於是,除了主修的哲學以外,我還選修了好些不同學系的科目。我也加入了當時的中大社工隊,好讓自己延續中學時代當義工的志趣。除了上課、除了參與社會服務,我還跟朋友學攝影、學音樂、學電影、學太極,閒來也會學寫詩、學藝術、學外文。大學生活,好不精彩。
所以,當我知道現在澳門的大學生都愛從事兼職,甚至因而轉型變成「兼讀學生」,我心裏總替他們感到可惜。大學是探尋學問的最佳地方,大學生活盛載著一生人中最難得的青春時光——年少正是學習的黃金時機,是我們最應該全情投入於學習生活的時候。否則,「大學生」只會是個沒有內涵的身分,「大學生活」也只會成為沒有內容的日子。
衷心希望澳大的學子們都能過著好問好學、樂在其中的大學生活。

2008年9月23日

遠眺翻車、近觀魔鬼

小美上星期飛到了印尼的峇里島,為了尋覓難得一見的翻車魚(molamola或sunfish)。
之前第一次認識這條可愛大魚是在大阪海遊館中,只見其靜佇在大保護網中央,O形眼、O形咀、方形身體,再加兩度長鰭和一條闊如排筆的尾,一見難忘,便愛上了。因此自學會潛水後一直希望在大海中跟牠邂逅。最近幸得友人安排,我們一行八人就在中秋前後,踏上了這次尋覓molamola之旅。(因為牠們最常於滿月之時出現)事實上,這次外潛,可謂是3m組合,因為除了是may尋molamola之外,還有另外一m,就是manta ray(魔鬼魚),牠也是我們尋覓的另一目標。
之所以說「尋」,也就有落空的可能;所以我們一行人也早有「求不得」的打算,並訂製了一set道具給我們的教練兼領隊,強迫他到時扮molamola給我們看。(說笑而已!)
尋覓molamola,要到一處叫nusa penida的海灣,而在此之前,我們先到了另一潛點下潛,就是位處tulamben的liberty wreck,欣賞那邊豐富多姿的海底世界。(這次的照片很多都是在那裏取鏡的)
說回正題,終於到了第一天下潛尋m的時候,心裏滿是期待,也十分緊張。因為molamola出沒的海域都是水流較強和水溫較低的,當地的導潛也叮囑我們要小心「下流」(down current),若遇上了便要抓緊海床,慢慢往上爬潛回到安全的地方。果真如他所料,我們下潛途中遇著強流(strong current),好不容易才原隊升水,抹一把汗。雖然這天徒勞無功,但是我們都十分享受這種有點驚險也十分刺激的海底歷奇。
第二天我們更早便出發,希望避過太多的潛人群。(水底實在旺如旺角)才剛下水不久,就在大家都萬料不到的時候——水深不過二十米,水溫也仍然頗暖,牠卻出現了!還向我們慢慢飄移過來。因為我深怕把牠嚇走,沒有追近,所以只好遠觀其蹤跡。就在還來不及回過神來的時候,牠便又已經飄遠了。那一刻,實在太叫人興奮了,就是咀裏含著呼吸器,也禁不著喊了出來!wow!
這天正是中秋佳節。也是我們唯一一次跟翻車魚邂逅。雖然之後幾天我們繼續在附近海域鍥而不捨地尋尋覓覓,只是,牠,卻是芳蹤杳然。小美當然期盼再次跟molamola遇上,不過,就是曾經一瞥,也就樂上半月了。更何況,我們除了成功遠眺molamola之外,還近距離地目睹一條近十尺長的魔鬼魚在海裏盤旋游洩,來去自如,它的優美舞姿,至今難忘。
兩次奇遇,小美有幸錄得一點點片段,雖然效果不佳,但總算能跟大家分享分享!

如果嫌小美拍得不清不楚的話,可以按這裏,看看其他潛人所攝得molamola的真貌。

2008年9月3日

科技與誠信


作為多重身分的中大人,當我讀到如「中大推功課原創聲明,開發軟件杜絕抄襲」(明報14-8-2007)和「中大防抄襲系統全國賽奪獎」(香港經濟日報12-1-2006)的標題——而且還要是在中大的網站上讀到(彷彿是很值得光榮的事情),我所感到的,只是可悲。
你或許覺得小美太過感敏。當然,小美的情緒不純粹由這個中文叫剽檢通,英文叫CUPIDE(其實stupid)的軟件所引發。因為最大的問題不在軟件開發,而在於大學當局竟然下令從這個學期開始,所有學生的功課必須先自行上載至該系統,經「剽檢」合格後才可以遞交,否則不予批改。
剽檢通網站上說這可以「促進和堅守學術誠信」(promote and uphold academic honesty)云云,小美卻立即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道理。更何況,小美堅信,學術誠信的促進,從頭到尾都不是科技所能達致的事情,無論那些科技如何高新都好!因為學術誠信所講究的並非某個人的行為是否能夠合乎規範(所謂「過關」),而是那個人的行事為人。行事為人講求個人的品格素養修為;如何促進提升,是教育的事情。如果我們的大學,連這種基本的教育任務都假手於一套軟件,那麼,大學教育所為何事? 
或者有人會說,那只不過是一個程序而已,如果同學沒有抄襲,做又何妨?更何況大學並非沒有向學生灌輸誠信的價值,剽檢通只不過是一個附加的檢測工具罷了。這種看法,仿似一個很擅長高新科技的家長在說:「我並非沒有向孩子訓示自律的重要,我自己研發的八達通書桌感應器只不過是一個附加的檢測工具而已。」對於工具的信任,所反映的正是對人的不信任。我們不信任陌生人,這是很能理解的。但是,我們所不信任的,是我們的所有學生,無一幸勉。(入大學讀書,彷彿就自動成為剽竊疑犯。)
從行政的角度看,一個檢測工具的廣泛施行或許真的十分簡單便捷有效;只是,從教育的觀點看,這種制度的實施,標誌著對於以互信為基礎的師生關係的扭曲和蠶食。孰輕孰重,看來 顯而易見。長久下去,如果我們的大學行政走不出這種唯工具是上的迷思,我們的大學,看來就只能訓練出一些更懂得開發高新科技的剽竊專家和黑客,而不能培養出真正有學者風範和學術誠信的人。這是我們這一個時代的悲哀。

2008年8月9日

捨.不捨

今天待在辦公室收拾了一整天,從下午到晚上,現在還不捨得回家。
事緣小美行將離職,所以必得在八月中展開「最後假期」前好好「收拾細軟」,準備撤退。
本來因為辦公室空間有限,東西不多,收拾應該不太困難。只是,小美現在的心情就好像在公園裏賴著不走的小孩子,遲遲也不願意把堆得滿滿的書桌和書柜加以清理收拾,所以弄成現在要開O.T.收拾的境況。
右圖正是友人早前給小美拍下的「蝸居照」。曾到此一遊的朋友都知道,小美的辦公室空間頗為狹小,並不像是十分值得留戀的地方。只是,小美在這裏待了兩年的光陰,彷彿已經在位子裏生了根。現在要把自己連根拔起,無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何況,根,本已習慣了這裏的土壤,要移植到新的地方,面對截然不同的環境和不明朗的氣候,是否能夠適應、能夠繼續生長?面對著種種的未明,在這臨別的時刻,心情倍感悵惘。
當然,自己心裏明白,轉換土壤為的是要讓自己更茁壯地成長。雖說沒有了穩定的工作環境,換來的卻是更自由的發展空間。但願自己學會好好善用這難得的「自由人」身分,不會因為疏懶而荒廢學習、荒廢人生。(說「但願」,因為沒有十足的把握。唯有勤加自省自勉。)
想起蘇軾的詞,或者可以振奮一下自己的心情:「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2008年8月1日

冷對奧運

奧運愈近,小美愈想逃離像「紅」海的香港。(幸好不是身在北京。)
是某一年的某一晚,在《六十分鐘時事雜誌》中看到了奧林匹克如何在薩馬蘭奇手中變成一個國際企業;又是某一年的另某一晚,在電視上看到內地四五歲的孩子如何開始給「打造」成國家一級選手。從此對這項所謂「四年一度的盛事」改觀。從前看奧林匹克,只會望著電視中體操運動員的超凡身手嘖嘖稱奇;現在看奧林匹克,雖然仍會讚嘆運動員的出色表現,卻同時想到,一個人的所謂「成功」的背後,隱藏了成千上萬人的辛酸和沮喪。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小美眼中,再不純粹是一個國際性的運動會,而是一個給財團(包括政府)包裝成為國際體壇盛事的超級商品。
作為一件經過經年累月精心製作的商品(從其硬件配套到軟件配合也是),奧運或許有其值回票價的地方。只是,這種藉著掌控人們的愛X熱情(X=國、運動、人類、理想……)來賺大錢的作為,小美就是不敢恭維。「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究竟是哪一個世界、哪一種夢想?這又是誰的世界、誰的夢想?口號喊得愈漂亮,愈讓人感到喊口號者的虛偽和矯裝。
翻看youtube上關於北京奧運的相關新聞,比如香港傳遞聖火期間的陳巧文事件和社運人士被拒入境的例子,實在讓人感到不寒而慄:那種盲流似的群眾力量、那種小人式的管治手法,在小美的眼中,全都跟奧運精神(如有)背道而馳、相去甚遠。
的確,在舖天蓋地的宣傳攻勢下,我們都很容易沾染了奧運熱,為著奧運的到來感到興奮莫明。(老實說我已感到厭煩不耐)只是,如果我們再問,我們為何興奮?為甚麼喝采?(「中國加油」,加油在甚麼地方?)中國申辦奧運成功,是種怎樣的光榮、為何值得喝采?
只希望我們不會太簡單地把愛奧和愛國劃上等號,否則那只會使我們的眼光綑綁在或許同一、卻十分狹小的世界之內。

2008年7月24日

人權與人情

早一陣立法會通過了《種族歧視條例草案》,又再次勾起了小美對「人權」的思索。
提倡人權,似乎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只是,每次聽到相關論述,心裏總是慼慼然,卻是有理說不清。個人的感覺是,對於人權的重視,或許是出於對社會公義的關注、對弱勢社群的關懷,但是如果論述只一味強調個人權利(權利跟權益應該有別)的維護,甚至把這種考量像「王牌」般凌駕於其他的考量之上(例如其他人的處境、已有的傳統、改變的可能影響等),結果我們或者在個別待遇上的確更能獲得平等對待,我們的思維方式卻未必真能符合公正社會的公民身分和要求。愈加著眼於個人權利的爭取,或容易愈不體察別人的難處。若是如此,提倡人權豈不倒過來讓我們不講人情?
所以 有時候小美會想,人權是否真的具有那種王牌般的威力,足以成為許多社會行動的最終根據?還是我們還應該加入更多相關的價值考量,而不只把焦點放在「權」之上?比如早前貨運業的工潮,我們除了把它理解為工人權利的爭取,還可不可以視之為催促僱主體恤員工辛勞之一種方法?(兩種談判的語言可以很不相同)那一種論述較可取可欲?
這麼多問號,可見小美對這個課題還是未思考得透徹。在這個混沌的時候,正巧讀到蔡子強今天在明報的一篇文章,題為「中產只講著數?」。雖然他所談論的話題不同,但似乎基調跟小美的正不謀而合。簡言之,對眾多價值的關注和堅持,實有賴於一個愛講道理(而不只講著數)的社會,而一個會講道理的人,必然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2008年7月6日

花.心

小美收花的經驗不多(……盆栽反而收得多一點:p),卻因而更感花的貴重。事實上,每次收到的花都標誌著一個重要的日子,而每一束花裏頭也盛載著滿滿的情意。
例如博士班畢業的時候,家人送的……

臨別澳門之時,畢業班同學送的……

還有,從舊居樓下撿來的……

只是,像這次「明星宴」中,由四十多位同學手上接過一朵又一朵的燦爛的太陽花,確實是小美這半輩子中絕無僅有的經驗。(註)可想而知,在那一刻,小美是多麼的震撼!
花,縱然有凋謝飄零的時候;心,卻總可以回味花開燦爛的日子。
註:回想起來,小美還是有另一次的難忘收「花」經驗,那就是在澳大的時候,從十七位小天使手上續一接過她們親手自製的「金莎紙花」。(還播著金莎廣告的配樂呢。)

明星.飲勝

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經過連場的滂沱大雨,這天,天很晴。
這是十分值得紀念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的晚上小美跟一眾mve的美男美女共同渡過了愉悅暢快難忘的一夜。

話說小美為了稍事休息,將要離開mve的全職崗位。同事於是邀約小美一聚,當作送別。料不到的是(註),當同事帶著小美步入這間不知道有沒有明星坐陣的明星酒家時,裏面已坐滿了齊來送別的mve同學!更料不到的是,他們身上穿著的,竟全都是「小美製造mve獨家專送『型』衣」!

這一夜,同學的笑臉、美妙的歌聲、哄堂的笑聲、還有真摯直率的分享和感想,全都牢牢地印在小美的腦海。憑著大家的這份厚重的感情,讓小美能打從心裏微笑著迎接未知的將來。滿懷感激。
小美回家的路上,閃爍的天蠍座正上中天。果然,明星。
註:藉著小美靈敏的天線,當然早料到該會有同學出席(哈!),沒料到卻的是那麼多的同學由遠至近地都儘量抽空出了席。當中有同學還要趕赴喜宴、有同學明早便要上機、甚至有同學是壽星仔!

2008年6月26日

東京的越南

小美剛從日本小休回來。(對,又是日本…)照片還有待整理和上載,但這次外遊的一個高潮竟在於因誤打誤撞而看了的一齣越戰紀錄片:「花はどこへいった」(英文片名:Agent orange--a personal requiem)。
預告片:http://www.cine.co.jp/hana-doko/trailer.html
英文簡介(一):http://www.cine.co.jp/hana-doko/english.html
英文簡介(二):http://www.frif.com/new2008/agen.html
事實上這齣電影並不算是很成熟的作品,可是,它所引起的思索,可說真是「剪不斷、理還亂,(雖然不是離愁,卻)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導演的丈夫是美國人,曾經參與越戰,目諸美軍大量使用含有劇毒的除林劑agent orange以暴露敵軍行蹤(或謂「枯葉之戰」),後來他重返越南,見證agent orange對當地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他自己也身受其害,死於肝癌。)這套戲的導演似乎是想以這套反戰意味很濃的紀錄片,來紀念其無政府主義的丈夫。
映像有時候可以是很震撼的,如片中所見一個又一個因劇毒而天生嚴重畸形的嬰兒,以及成長以後的他們的生活實況。(google search here
小美坐在劇場裏的一小時二十分鐘,經歷了情感的高低跌蕩……震驚、憤慨、無力、同情、驚訝、欽佩、難過、悲傷、孤獨……還有種種未能一一言喻的感受,只知道自己的生命經歷了一次重要而深刻的學習。結論是:又再一次赤裸裸地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從日文的片名直譯過來,其實就是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一首膾炙人口的反戰民歌。
以下是Peter, Paul and Mary演唱的版本,作曲者Pete Singer本人也有亮相,好歌共賞。


perhaps love

一首大學時代的喜愛歌曲。


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
A shelter from the storm
It exists to give you comfort
It is there to keep you warm
And in those times of trouble
When you are most alone
The memory of love will bring you home

Perhaps love is like a window
Perhaps an open door
It invites you to come closer
It wants to show you more
And even if you lose yourself and
don't know what to do
The memory of love will see you thru

Oh love to some is like a cloud
To some as strong as steel
For some a way of living
For some a way to feel
And some say love is holding on
And some say letting go
And some say love is everything
Some say they don't know

Perhaps love is like the ocean
Full of conflict, full of pain
Like a fire when it's cold outside
Thunder when it rains
If I should live forever
And all my dreams come true
My memories of love will be of you

2008年5月27日

眼淚的意義

今早收到出版社同事來電報喜。事緣我們正在籌備當中的一系列澳門德育教材,初小部份已經印行,並送到學校。據同事說,學校的反應比預期好,另外還有一些學校也希望轉用我們的教材。聽罷這消息,小美的第一反應就是:「那就好了,你們大家的辛勞總算得到回報了。」的確,負責輯編的同事一直都很盡心盡力地幫忙,使編寫工作中的很多難題都能夠迎刃而解。我實在佩服他們的投入和盡責——絕對並非只為「做好呢份工」。
駕車上學途中,小美再回味這個好消息的時候,不知怎的,流下淚來。那是「喜極而泣」嗎?不算吧。因為小美雖然感到欣慰,卻未至於「喜極」。事實上這些消息只能算是初期回應,學校真正起用後會不會怨聲載道也當未可知。(或者是我憂患意識太強?)再細細咀嚼,發現原來眼淚所代表的或者應該是「終於鬆一口氣」。幫忙編審這套書,其實只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卻因這偶然的機會,成為了小美所放不下的擔子。從來未做同類工作的我,戰戰兢兢地跟一眾同工上路,過程中遇上不少難題和叫人沮喪的時候。可幸的是,從中自己也漸漸學會了合作的藝術。(這可是一門很難學好的功課。) 直至真的要把稿件付印,小美心裏還是十萬分不踏實, 生怕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有哪裏做得不夠周全。加上出版的時間實在緊張得過頭,所有工作都是fast forwarding般進行,讓人很不自在。或就是因為心底裏的這份無形壓力,讓自己有好一段時間頗感困頓。也或就是因為這份心情,小美在這一刻最真切的感受,其實並不是喜,而是一份莫明的釋然。彷彿繫在身上的一塊石頭驀地給鬆綁了,感覺輕省了不少……卻同時有另外一份很微弱的惶恐彷彿正在另一角落冒起,到底箇中原因何來,意義何在,還有待細細咀嚼和思索。

2008年5月23日

1.5號契媽的罪過

這麼可愛的小人兒,很難想像他的契媽竟然會如此不稱職:第一,在他出生的那天,沒有第一時間歡迎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第二,把他的滿月的日期記錯了;第三,出世了這麼久,也沒有帶他來小美部落坐坐!
……對,這個不稱職的契媽正是小美。
事緣上個月小夥子竟然選中了小美到北京公幹的日子(4月20日)來到這個世界。小美縱然等了足足八個多月,也只好望洋輕嘆:不能第一時間跟他say hello。小美回港後,卻因為瑣事太多,到目前為止總共只探望了小夥子一大次。早兩天心想小夥子正好要滿月了,便打電話給他媽,想跟他說聲滿月快樂。怎料話筒對面的人說:「尋日咪滿左月law,咁都唔記得!」小美對著話筒,實在無話可說……(可以想像一個正在滴汗的小丸子)所以,小美不能再錯下去了,一定要帶他跟大家見個面,說聲好(噢,只是他睡著了)。小美每見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都感到原來生命是十分十分奇妙的——magical and wonderful,奇妙得難以形容。而成就這份奇跡出現的母親,也真的是很艱辛的,很值得我們尊敬。所以,我們都要孝順媽媽呢。(那爸爸不是要抗議了嗎?! :p)
e.g.知道為甚麼小美是1.5號契媽嗎?因為小人兒的母親,跟小美和另一位摯友都是「老死」,自然我倆對小可愛都甚為疼惜,小美怕若自稱no.1,會給人投訴呢。於是,解決方法就是:1+2 / 2 = 1.5!

禍兮福所伏

上星期小美坐小巴,上車的時候才發現八達通暫停,因為那天要為賑災籌款。這直是種「強逼捐款」的做法,因為許多人(如小美)因八達通之便已久未帶零錢在身。
***
最近收到朋友轉來電郵,內容提及某某比某某的賑災捐款多了幾多,某某又比以前在某次外國賑災捐款少了幾多。文章所得的結論就是:捐得多的就是愛國,捐得少的就是無情。
***
小美對這類的做法和說法感到汗顏。究竟捐款的意義,守重於「捐」(動機)、還是「款」(結果)?如果我們評斷善惡的判準只在後者,那麼,這個世界是可悲的,因為唯有有錢的人才可以是善人。如果捐款並非出於自願,而是礙於情面、規矩、甚至是滑稽地「沒有零錢」(如上),那麼,這個世界也是可悲的,因為人將無從體察「自願自發」的可貴。
幸好,我們還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志願的紀律部隊人員正準備出發北上參與救援(可惜成不了多大的話題)。那總為我們的價值教育提供了另類思考的成例。(小美實在佩服那些志願人員以及他們的家人面對危難的勇氣。)

2008年4月19日

人在北京

圖:移動中的碧桃在移動中的北京(在車上拍的)

小美終於有機會寫Blog了,原因不單在於「溜」了出去,更在於新的經驗能帶來新的體會。
事實上小美來北京不下三次了,又怎麼會感到新鮮呢?實情是,最近的一次踏足北京都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想著想著,才發現「久遠」的真實意義:那時候還是個天真「爛玩」的學生呢。:>
甫下飛機,即感到眼前的北京壓跟兒就不是我所曾到過的北京。只說那個機場就已經跟香港機場太相像了,走在裏面,彷彿我從未離開香港。然後,走出機場,坐上計程車,高速公路又把我帶回大嶼山。幸好,還有四周的景物:「半天吊」在暮靄中的夕陽,一排又一排無盡的白樺樹,一小片一小片的小白花,和那只稍露一面的桃花。沿路景色實在太美,讓小美堵車堵得很愉快。
不過,又只過了不久,小美就能確知自己的確身在內地。要不然,四條行車道不會變成六條(因為兩邊的路肩都變成了快車道),開斗貨車上載的也不應該是幾個修路工人(高速也可以這樣?!發生意外便危險了),還有,行車天橋上不會走著成串的行人,公路上飛奔的也不會是輛沒掛車牌的BMW。

2008年3月24日

家在MVE

價值教育(MVE)的兄弟姊妹終於登場啦!
上星期趁著MVE同學入營靜修(是靈性教育單元的一個環節),小美跟同事也湊湊熱鬧探營去。對於同學而言,這個camp除了是課程的一部分,彷彿也是他們的畢業營,因為他們都是碩士二年班的同學,將會相繼在這年內完成課程——也就是畢業o羅!;>
為了預祝他們順利畢業,小美於是連夜趕製了一件班衣給大家,以作為這兩年「同學同樂」生活的一個小小的紀念。老實說,小美對設計實在是外行中的外行,把logo改了又改,就是直至已經送出去印製了,心裏頭還是不踏實……印出來的效果可會不太好?同學會合穿嗎?設計是不是太幼稚了點?一連串的問號。不過,小美仍然相信,作為紀念,同學應該都會感到喜歡的。(一向認為,意義是價值之源。)
終於在臨離營前把班衣都送到同學手上,沒料到同學高興得即時便穿到身上——我一個一個地觀察……竟然全都合身!(唔…大部分吧。)更讓小美感到訝異而欣喜的是,這個有點老土(該屬全不入流)的設計,穿到各各不同的同學身上,竟然感覺十分和諧順眼,份外合襯!或者你會說,這只是小美的主觀意願罷。小美卻必須強調,這實在是全憑同學的真摯感情和親切笑臉而成就的!(唔…除了那位快要悶壞了的小弟弟吧?)
對,這就是MVE,小美在香港的家。

2008年3月19日

氧氣瓶

自從農曆新年往菲律賓潛水回來,便彷彿走進了潛水時的必要裝備裏去——氧氣瓶,也就是潛水員常說的tank。
「氧氣瓶」其實是不太確切的叫法,因為那裏頭裝的不是純氧,而是我們一般呼吸到的空氣,唯一不同的是,裏頭是加了重壓的空氣(pressurized air),為的是以最小的空間儲存最充足的空氣供潛水員呼吸。
二月中回來以後,太多原本丟在一邊的工作要完成,同時也發生了太多事情,更要緊的是有一些重要的事情也要儘快作出決定……感覺彷彿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已發生了半年的事情一樣。直至現在,還似乎未有停下來喘息回氣的空間。所以,本來想要跟大家分享一點前面post過的「無言的邂逅」的發生經過,以及我在菲國的所見所聞所感,都還未有恰當的心情和時間。
……現在還得去處理一些事情,唯有待續了罷。

2008年1月23日

未有忘記

還記得在零六年底,小美在兩星期內經歷了人生中的大悲(親人過世)與大喜(好友出嫁)。
http://mayinhk.blogspot.com/2006/12/blog-post_08.html
http://mayinhk.blogspot.com/2006/12/blog-post_16.html
剛剛過去的這星期,小美又遇上了差不多的人生境遇。
上星期三是大學O'camp老友結婚的大日子,老友熱情地邀約小美參加婚禮,跟他分享喜悅。只是、可惜……逢星期三也是小美上課的小日子。小日子當然不比大日子重要,不過,對於一個小小的教員而言,這小日子所要承擔的責任可不小。加上小美日夜趕工備課和批改作業,弄得蓬頭垢面的,實在見不得人。思前想後,最終還是沒有出席婚禮。罪過,罪過。我可是很喜歡出席婚禮的(婚宴除外),尤其是那些簡單而溫馨的婚禮,總叫人感動得不能不哭。只是、可惜,小美這次卻是非不得已地缺席了。但願老友經歷了一場足以讓他懷念一世的婚禮,也但願老友跟夫人白頭偕老。
***

還記得那時候L有著一個土土的中文名字,也留著個土土的鮑擦頭。他既是個半唐番(每句說話也夾雜著英語),也是個大細路(從來不愛循規蹈矩)。那年我還是個新老師,卻碰上了他們這班既不懂、又不愛學中文的學生。班上個個是「精英」。L是他們當中最不守課堂秩序的一個。
雖然已經中三,但他的中文水平卻只有小學程度。跟他的許多同班同學一樣,自感程度落後形成他們自信心的失卻,結果是更討厭上課。對L來說,中文課應該是最最沉悶無聊的一課。為了要引發這群小朋友學中文的興緻,小美當年實在耗盡了心思。其中一次,我把一份行文尚算流暢的星座專欄用作閱讀材料——大家朗讀文章從未讀得這麼起勁。又有一次我向他們解說「浮生六記」中的「閒情記趣」選段,希望他們能對古文有一點點的親近。L一邊聽著我解說作者童年時的玩意,一邊大叫「黐線!」我這個老師卻是滿心滿足——總算能讓他努力閱讀,專心聽課。(對他而言,那已是很艱澀的文字。)還有一次L又在課堂上搞蛋,我便特意選了一個他一定認得的字,請他默寫在黑板上。他老大不願意,三催四請之下,他終於站到黑板前,並用盡空間地把那字打橫地寫了出來。我猜他當時正想看看我被觸怒的可笑樣子吧,可惜這小把器對小美而言卻不管用。我稱讚了他一下,說他寫得正確,但以後可不要我躺著來改簿。大家哄笑了一會,便又繼續上課。深刻地記得在那一節餘下的時間裏,他是那麼份外地安靜留神。
任教了一年,小美便離開了。不久,他們也畢業了。L跟朋友同到蘇格蘭升學去。我跟同學聚舊的時候,見過他一次,他還傻笑著跟我投訴說,那些老師真的會檢查他們在蘇格蘭裙下面到底有沒有穿褲子。高大的個子裏頭還是住著那個大孩子。
L是個逢老師都說難搞的學生,可是L卻也是個很可愛率真的學生。小美不知道在他這般年輕短暫的人生裏遇到了甚麼樣的艱難,也不清楚他內心到底有多麼的孤單。只是,小美很清楚那天當m來電說「L走了」的時候,心裏的那份難過和無奈,著實足以凝固窗外滿天滿地凜冽的寒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