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日

冷對奧運

奧運愈近,小美愈想逃離像「紅」海的香港。(幸好不是身在北京。)
是某一年的某一晚,在《六十分鐘時事雜誌》中看到了奧林匹克如何在薩馬蘭奇手中變成一個國際企業;又是某一年的另某一晚,在電視上看到內地四五歲的孩子如何開始給「打造」成國家一級選手。從此對這項所謂「四年一度的盛事」改觀。從前看奧林匹克,只會望著電視中體操運動員的超凡身手嘖嘖稱奇;現在看奧林匹克,雖然仍會讚嘆運動員的出色表現,卻同時想到,一個人的所謂「成功」的背後,隱藏了成千上萬人的辛酸和沮喪。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小美眼中,再不純粹是一個國際性的運動會,而是一個給財團(包括政府)包裝成為國際體壇盛事的超級商品。
作為一件經過經年累月精心製作的商品(從其硬件配套到軟件配合也是),奧運或許有其值回票價的地方。只是,這種藉著掌控人們的愛X熱情(X=國、運動、人類、理想……)來賺大錢的作為,小美就是不敢恭維。「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究竟是哪一個世界、哪一種夢想?這又是誰的世界、誰的夢想?口號喊得愈漂亮,愈讓人感到喊口號者的虛偽和矯裝。
翻看youtube上關於北京奧運的相關新聞,比如香港傳遞聖火期間的陳巧文事件和社運人士被拒入境的例子,實在讓人感到不寒而慄:那種盲流似的群眾力量、那種小人式的管治手法,在小美的眼中,全都跟奧運精神(如有)背道而馳、相去甚遠。
的確,在舖天蓋地的宣傳攻勢下,我們都很容易沾染了奧運熱,為著奧運的到來感到興奮莫明。(老實說我已感到厭煩不耐)只是,如果我們再問,我們為何興奮?為甚麼喝采?(「中國加油」,加油在甚麼地方?)中國申辦奧運成功,是種怎樣的光榮、為何值得喝采?
只希望我們不會太簡單地把愛奧和愛國劃上等號,否則那只會使我們的眼光綑綁在或許同一、卻十分狹小的世界之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