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收到出版社同事來電報喜。事緣我們正在籌備當中的一系列澳門德育教材,初小部份已經印行,並送到學校。據同事說,學校的反應比預期好,另外還有一些學校也希望轉用我們的教材。聽罷這消息,小美的第一反應就是:「那就好了,你們大家的辛勞總算得到回報了。」的確,負責輯編的同事一直都很盡心盡力地幫忙,使編寫工作中的很多難題都能夠迎刃而解。我實在佩服他們的投入和盡責——絕對並非只為「做好呢份工」。
駕車上學途中,小美再回味這個好消息的時候,不知怎的,流下淚來。那是「喜極而泣」嗎?不算吧。因為小美雖然感到欣慰,卻未至於「喜極」。事實上這些消息只能算是初期回應,學校真正起用後會不會怨聲載道也當未可知。(或者是我憂患意識太強?)再細細咀嚼,發現原來眼淚所代表的或者應該是「終於鬆一口氣」。幫忙編審這套書,其實只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卻因這偶然的機會,成為了小美所放不下的擔子。從來未做同類工作的我,戰戰兢兢地跟一眾同工上路,過程中遇上不少難題和叫人沮喪的時候。可幸的是,從中自己也漸漸學會了合作的藝術。(這可是一門很難學好的功課。) 直至真的要把稿件付印,小美心裏還是十萬分不踏實, 生怕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有哪裏做得不夠周全。加上出版的時間實在緊張得過頭,所有工作都是fast forwarding般進行,讓人很不自在。或就是因為心底裏的這份無形壓力,讓自己有好一段時間頗感困頓。也或就是因為這份心情,小美在這一刻最真切的感受,其實並不是喜,而是一份莫明的釋然。彷彿繫在身上的一塊石頭驀地給鬆綁了,感覺輕省了不少……卻同時有另外一份很微弱的惶恐彷彿正在另一角落冒起,到底箇中原因何來,意義何在,還有待細細咀嚼和思索。
2008年5月27日
2008年5月23日
1.5號契媽的罪過

……對,這個不稱職的契媽正是小美。
事緣上個月小夥子竟然選中了小美到北京公幹的日子(4月20日)來到這個世界。小美縱然等了足足八個多月,也只好望洋輕嘆:不能第一時間跟他say hello。小美回港後,卻因為瑣事太多,到目前為止總共只探望了小夥子一大次。早兩天心想小夥子正好要滿月了,便打電話給他媽,想跟他說聲滿月快樂。怎料話筒對面的人說:「尋日咪滿左月law,咁都唔記得!」小美對著話筒,實在無話可說……(可以想像一個正在滴汗的小丸子)所以,小美不能再錯下去了,一定要帶他跟大家見個面,說聲好(噢,只是他睡著了)。小美每見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都感到原來生命是十分十分奇妙的——magical and wonderful,奇妙得難以形容。而成就這份奇跡出現的母親,也真的是很艱辛的,很值得我們尊敬。所以,我們都要孝順媽媽呢。(那爸爸不是要抗議了嗎?! :p)
e.g.知道為甚麼小美是1.5號契媽嗎?因為小人兒的母親,跟小美和另一位摯友都是「老死」,自然我倆對小可愛都甚為疼惜,小美怕若自稱no.1,會給人投訴呢。於是,解決方法就是:1+2 / 2 = 1.5!
禍兮福所伏
上星期小美坐小巴,上車的時候才發現八達通暫停,因為那天要為賑災籌款。這直是種「強逼捐款」的做法,因為許多人(如小美)因八達通之便已久未帶零錢在身。
***
最近收到朋友轉來電郵,內容提及某某比某某的賑災捐款多了幾多,某某又比以前在某次外國賑災捐款少了幾多。文章所得的結論就是:捐得多的就是愛國,捐得少的就是無情。
***
小美對這類的做法和說法感到汗顏。究竟捐款的意義,守重於「捐」(動機)、還是「款」(結果)?如果我們評斷善惡的判準只在後者,那麼,這個世界是可悲的,因為唯有有錢的人才可以是善人。如果捐款並非出於自願,而是礙於情面、規矩、甚至是滑稽地「沒有零錢」(如上),那麼,這個世界也是可悲的,因為人將無從體察「自願自發」的可貴。
幸好,我們還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志願的紀律部隊人員正準備出發北上參與救援(可惜成不了多大的話題)。那總為我們的價值教育提供了另類思考的成例。(小美實在佩服那些志願人員以及他們的家人面對危難的勇氣。)
***
最近收到朋友轉來電郵,內容提及某某比某某的賑災捐款多了幾多,某某又比以前在某次外國賑災捐款少了幾多。文章所得的結論就是:捐得多的就是愛國,捐得少的就是無情。
***
小美對這類的做法和說法感到汗顏。究竟捐款的意義,守重於「捐」(動機)、還是「款」(結果)?如果我們評斷善惡的判準只在後者,那麼,這個世界是可悲的,因為唯有有錢的人才可以是善人。如果捐款並非出於自願,而是礙於情面、規矩、甚至是滑稽地「沒有零錢」(如上),那麼,這個世界也是可悲的,因為人將無從體察「自願自發」的可貴。
幸好,我們還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志願的紀律部隊人員正準備出發北上參與救援(可惜成不了多大的話題)。那總為我們的價值教育提供了另類思考的成例。(小美實在佩服那些志願人員以及他們的家人面對危難的勇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