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

仁者為何樂山?

你看見有人在攀石嗎?click!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
小美雖非知者,卻深明樂水之義。自學懂潛水以來,對海洋的熱愛從未止息。海底世界的那種「靜」與「動」,都與地面世界截然不同。人沉浸其中的那份自在,是「逍遙遊」,更是「齊物論」。
至於山之有何可樂,小美還是最近才有更深刻的體會。
事緣新近學會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友人便急不及待拉著小美往泰國卡拉比(Krabi)這個攀石聖地飛去,讓我一嚐期待已久的戶外攀石樂趣。
與山岩為伍,幾天下來,發現原來爬真石的感覺真的比人工場「過癮」得多!以往在人工石場攀爬的都是水泥牆加合成把手,每次攀爬上去,雖感刺激,卻總覺不合自然。來到卡拉比這裏爬的全都是經億萬年形成的鐘乳石壁,自己緊貼其上的時候,彷彿整個人都回到了mother earth的懷抱!

那是誰?!(Photo courtesy: Kitty)
只是,看官可別把這件事情太浪漫化了!攀石可是個人能耐的考驗:第一,石壁若在海邊,則驕陽似火,石是熱的、背也是熱的;石壁若在樹林,雖感涼快,卻是蚊蟲處處。第二,石壁除了是我們攀爬的場地,還是許多小動物的生活場所——螞蟻、蚯蚓、爬蟲等隨時把你的身體當做公路!第一天小美還未發現滿地的百足蟲,尚能在岩石上到處摸找可作把手的岩縫或石隙,等第二天發現了第一條百足蟲之後,手到之處都便不禁想像蟲蟻或已在其中等候一親我的手指……只是,為了要繼續「上」,也就得豁出去!(這還未計滿山佈網的蜘蛛……)想想,既要親近自然,就自然得親近自然裏種種跟我們共存的生物吧!此外,我們還得學習跟岩石做朋友,互相信任:有時候覺它太滑溜,你會嫌它不夠摩擦力承託身體;但當它很粗糙的時候,你又會覺得它太刺手難捏!
不過,以上種種,或都只是入門初哥所必嚐的小小苦頭罷。真正要克服的,還是攀石運動對肢體運用、平衡、以至趾力和指力的種種要求,以及學曉如何從紊亂的石縫中「看」出一條「活路」的智慧。
經歷這次「樂山」之旅,儘管我所能成功攀登的石壁實在寥寥可數(還是初哥!),儘管我的攀登技術仍有待磨煉,但是對於攀石這種運動,總算有另一層次的體會。心裏留下的,是成功到頂以後回望崖外明媚風光所帶來的震攝,更是命懸一繩、以汗水、意志和雙手雙腳築成的一條條攀爬路徑。作為攀爬者,山既是我的對手,卻同時也是我的依靠,如何跟她一起舞得出色,不但需要意志、勇氣和屢敗屢試的毅力,還更需專注、機靈和進退有度的胸襟。人生不也正是如此?

2012年7月11日

喜.樂

原來,一個久違的電郵、簡短的問候,都很能讓人欣喜。這一刻,就用心寫一通回信吧。
「C, 我是在小巴上讀到你快要結婚的電郵的。第一反應當然是替你興奮不已。然後,再沉澱一下你接著寫的一點點教學感言,那一刻,感動得眼淚輕彈……很欣慰也很欣賞你正在學校做的工夫,很有「知其不可以為而為之」的味道,正是價値教育者所必須具備的心志。就只想你知道,雖然我們做的不算驚天動地,卻是實實在在的,you are making a difference, no matter how slight it might be. 中國人言「潤物細無聲」,這不正像你的默默耕耘嗎?加油啊!我私以為,感動學生,不是為了要讓他們成為我們,也不是為了要他們怎樣與眾不同,就只為希望他們好好做人:更有人性、更講究人格、和更懂人情而已。
事實上,讀了你這個違久的電郵,已叫我這個正面對學生問題頗感失落的教師,樂上一天!教學相長,不亦樂乎!
祝福你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