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

merry christmas...?

今天晚上路過萬寧,順便走進去買了點小東西,結完賬準備掉頭而去的時候,收銀員跟我說:「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我一下子不知道怎樣回應,便只好笑了笑,然後怱怱而去。
自問對待聖誕節的態度就如對待北京奧運一般,也是冷水一盆。心裏疑惑的是,為甚麼那麼多香港人(相信其中大部分並非教徒)都那麼賣力而盡情地慶祝聖誕?他們可曾想過,究竟聖誕節是為了甚麼而值得慶祝的?怎樣的慶祝形式會是最貼切的?我們又該抱著何等心情去迎接它的到來?
或者你會說小美過份認真,甚至認為聖誕節不過是個狂歡的藉口吧,那用得著這般深思細想?!
就當成是小美的固執吧,總以為,若果弄不明白為何而歡欣的話,那麼笑也會變得空洞而彷彿。同樣的道理,聖誕的快樂,如果在脫去了那些商業的包裝和矯飾以後就再沒剩下甚麼內容的話,那麼這份快樂無論讓人曾經多麼興奮,或許也只會是空洞而彷彿的。

2008年12月17日

copy & paste的人生

copy & paste看起來只是電腦常用的一個小功能,原來卻可以成為嚴重社會問題的大原因。日本NHK是近就有一個新聞節目專題報道copy and pasting現象所引申的社會問題。據報道,某大學的學生功課抄襲比率近乎40%,而不少學生對抄襲並不感到怎樣。另外,節目也請來一位高校生示範如何在三十分鐘內用網上資料cut and paste成一篇原本要三天才能完成的功課。更有甚之,一個網站張貼出各款課題報告的「完整範本」,三、四或五頁長的報告內容任君選擇,就連頁面格式都已按照一般手寫稿紙而作,任何人(就連不懂日文的人)只要把它列印出來,臨摹一遍,加上自己的名字便可以「交足功課」。該網站瀏覽人次多達六十四萬,高峰期據說是暑假尾聲。很多人還會留言感激,說網主是他們的「求世者」云云。為教者或者會暗地咒罵網站「教壞小孩」 ,但網主在節目中現身說法,說他只不過希望小孩可以有意義地好好享受悠長假期,免受透不過氣的功課壓力困擾而已。
節目還指出,copy & paste的問題不只在學校裏發生。就如政府收到的一些反對政府修訂某些條例的「個人意見」,原來全是出自同一網站的「範本文章」。
小美不期然作出以下或許過份簡單的歸因:現代人普遍都十分懂得把握時間(不等於會得珍惜,因為珍惜意含「懂得享用」),做事講求效率和方便,只是,卻也往往因而變相成為對自己作為人(人者仁也)的不加愛惜。可以想像,如果科技再發達一點,網站可供copy and paste的已不限於文字和形象,而是「人生範本」的話,那麼網站的虛擬管道,說不定會擠得水涉不通。
不過,小美依然相信,「電腦愈進步,人類愈退步」這種說法到底是真是假,還要看我們情願選擇做個怎樣的人,過怎樣的人生。

2008年12月12日

緣.未完


十二月六日是中大畢業禮舉行的日子。今年的這天特別重要,何解?因為MVE第一屆的同學畢業啦!可惜小美因為要過大海教書,失卻了參與這個值得喜悅的儀式的機會。所以加倍慶幸和珍惜前一晚跟大家在謝師宴的聚會、分享和合照。多得幾位「搞手」認真又落力的籌備和主持,各位老師跟一眾同學又能聚首一堂,渡過了一個讓人感動的晚上。尤其是當小美從mother YF手上接過同學錄,細細閱讀的時候——背景音樂是Roger唱的「一點獨光」——那些照片和文字驀地把小美帶進時光隧道,一幕幕課堂內外的影像重現眼前。裏面包含著一點點的辛勞、一點點的困頓,還有許許多多與同學一起渡過的快樂時光。值得回味,實在值得細細回味……浸淫其中,眼角不期然泛著感恩的淚光。
小美常常感到跟這一屆的同學特別親切,原因很簡單:當他們勇敢地參加這個全新的課程、成為第一屆學員的同時,也正是小美忐忑地從澳門回到香港、開始為這課程執教的時候。我的身分應該是他們的導師,但我彷彿感到自己更像他們的同學,大概因為那時候大家都是「初哥」!很深刻也很感激的是,那一晚,小美第一天上課,憂心忡忡地站在教壇望著大家,大家卻回報以親切而寬心的微笑。那一刻,就這樣「界定」了我們的師生緣份。
小美常常慶幸,短短的教學生涯中曾經跟許多可愛的小天使相遇相知。雖然在你們畢業以後,我們已難有機會在課堂裏碰面,但是,我總相信,那時候的你和那時候的我,總會一起保守著我們以後各自要走的路。

2008年12月2日

落午的看守者:一個未完的童話

最近小美思考怠惰,唯有把一些舊作放在這兒,跟大家分享,充數充數。以下的這個故事,還只算是個開首……
~~~~~~
在一個偌大的草原上,佇立著一座古舊的歌德式教堂。這座教堂在這個偌大的草原上顯得格外孤單,因為除了它以外,便再看不見其他建築物了。教堂的長相也是怪可憐的——誰不知道著名的歌德式教堂都該是巍峨壯觀的呢?偏偏這座教堂卻是其中極罕見的「異數」:據說因為設計師的藍圖不合規格,叫整座教堂像比撒斜塔般向後傾斜,只欠沒有倒了下來;又據說因為工匠手藝差勁,牆角上用以裝飾的石人頭像,不是丟了鼻子,就是欠了下巴;再據說因為用料品質低劣,教堂的一個尖頂竟在一場大雷雨之後塌了下來。如此種種,再加上日久失修、乏人問津,教堂彷彿是個被人遺棄的孤獨老人,頭上拖著由各種攀籐糾結而成的垢髮,滿臉滿身盡是抹不掉的汗跡和泥巴。
正因為這座教堂位處偏僻、外形破落,就連住在草原盡頭的阿摩斯村村民都望而卻步,更何況那些正在趕路途中的旅人和商賈呢?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人知道這座教堂叫甚麼名字。漸漸地,大家便習以為常地把它稱為「邋遢堂」。
雖說從沒有人喜歡到邋遢堂一遊,可是,你只需定神細看,便會在茂密的野草叢中發現一條羊腸小徑,從阿摩斯村通往邋遢堂。原來,這是條一個人走出來的小徑。就是這個人,每天老遠從村裏走到教堂,替它鳴鐘,讓其他人知道邋遢堂尚未倒塌。這人就是亞米爾,這座教堂五十年來的看守者。每一天正午的時候,亞米爾便會把鐘聲響起,噹、噹、噹……十二下鐘聲總會不遲不早地傳遍整個阿摩斯村。很多村民都是靠它來較正自己家裏的時鐘呢!
只是,這一天……

(未完.待續)
註:歡迎投稿,來玩故事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