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9日

捨.不捨

今天待在辦公室收拾了一整天,從下午到晚上,現在還不捨得回家。
事緣小美行將離職,所以必得在八月中展開「最後假期」前好好「收拾細軟」,準備撤退。
本來因為辦公室空間有限,東西不多,收拾應該不太困難。只是,小美現在的心情就好像在公園裏賴著不走的小孩子,遲遲也不願意把堆得滿滿的書桌和書柜加以清理收拾,所以弄成現在要開O.T.收拾的境況。
右圖正是友人早前給小美拍下的「蝸居照」。曾到此一遊的朋友都知道,小美的辦公室空間頗為狹小,並不像是十分值得留戀的地方。只是,小美在這裏待了兩年的光陰,彷彿已經在位子裏生了根。現在要把自己連根拔起,無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何況,根,本已習慣了這裏的土壤,要移植到新的地方,面對截然不同的環境和不明朗的氣候,是否能夠適應、能夠繼續生長?面對著種種的未明,在這臨別的時刻,心情倍感悵惘。
當然,自己心裏明白,轉換土壤為的是要讓自己更茁壯地成長。雖說沒有了穩定的工作環境,換來的卻是更自由的發展空間。但願自己學會好好善用這難得的「自由人」身分,不會因為疏懶而荒廢學習、荒廢人生。(說「但願」,因為沒有十足的把握。唯有勤加自省自勉。)
想起蘇軾的詞,或者可以振奮一下自己的心情:「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2008年8月1日

冷對奧運

奧運愈近,小美愈想逃離像「紅」海的香港。(幸好不是身在北京。)
是某一年的某一晚,在《六十分鐘時事雜誌》中看到了奧林匹克如何在薩馬蘭奇手中變成一個國際企業;又是某一年的另某一晚,在電視上看到內地四五歲的孩子如何開始給「打造」成國家一級選手。從此對這項所謂「四年一度的盛事」改觀。從前看奧林匹克,只會望著電視中體操運動員的超凡身手嘖嘖稱奇;現在看奧林匹克,雖然仍會讚嘆運動員的出色表現,卻同時想到,一個人的所謂「成功」的背後,隱藏了成千上萬人的辛酸和沮喪。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小美眼中,再不純粹是一個國際性的運動會,而是一個給財團(包括政府)包裝成為國際體壇盛事的超級商品。
作為一件經過經年累月精心製作的商品(從其硬件配套到軟件配合也是),奧運或許有其值回票價的地方。只是,這種藉著掌控人們的愛X熱情(X=國、運動、人類、理想……)來賺大錢的作為,小美就是不敢恭維。「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究竟是哪一個世界、哪一種夢想?這又是誰的世界、誰的夢想?口號喊得愈漂亮,愈讓人感到喊口號者的虛偽和矯裝。
翻看youtube上關於北京奧運的相關新聞,比如香港傳遞聖火期間的陳巧文事件和社運人士被拒入境的例子,實在讓人感到不寒而慄:那種盲流似的群眾力量、那種小人式的管治手法,在小美的眼中,全都跟奧運精神(如有)背道而馳、相去甚遠。
的確,在舖天蓋地的宣傳攻勢下,我們都很容易沾染了奧運熱,為著奧運的到來感到興奮莫明。(老實說我已感到厭煩不耐)只是,如果我們再問,我們為何興奮?為甚麼喝采?(「中國加油」,加油在甚麼地方?)中國申辦奧運成功,是種怎樣的光榮、為何值得喝采?
只希望我們不會太簡單地把愛奧和愛國劃上等號,否則那只會使我們的眼光綑綁在或許同一、卻十分狹小的世界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