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天趁新年假期又到西貢走了一圈。(西貢是九龍半島東邊的海岸區域,有說是香港的「後花園」,假日時尤其多人來行山、看海、露營、潛水、打高爾夫……是小美常到的「偷懶」地方之一。)
這天除了到例必「幫襯」的ali-oli買麵包之外,也到旁邊的jasper's吃了個簡便午餐。餐廳通常都播放著輕快的西洋流行音樂。今天它卻被外邊強勁的「山歌」所淹沒了。對,沒有讀錯,是山歌!
一如其他十七區一樣,趁著春節,西貢區也搞了大大小小的各類文娛節目,慶祝新年之餘,想必也是為了吸引遊人吧。這天的「山歌迎春」就是其中之一。節目在平常很多街坊聚腳的大涼亭舉行。沒有舞台設計,也沒有燈飾點綴,平凡得很。不過,這節目倒是讓我對西貢多添了點點的好感。
說實的,那些由毫不專業的公公婆婆所唱的山歌其實並不悅耳(我正在吃午餐呢),歌聲還要透過那半專業的音響器材擴音加量地播出,實在可謂吵耳。那天要不是下著微雨,涼亭裏的聽眾也許減半也不止。不過,正因為我在吃午餐,便可以(也不得不)遙遙地看著一位接一位的耆英上台表演。看著他們靦腆的神情和姿態,聽著他們那把抑揚頓挫、卻不太講究音準和節拍的唱腔,感到他們煞是可愛。(有些人還會在開腔前以鄉下話作一輪介紹,可見他們對表演的認真。)再想及:或許每把聲音都蘊藏著過半世紀的智慧和辛酸,小美便更打從心底裏對他們敬佩有嘉。事實上,要若是小美給邀請獻唱的話,真的會連台階還未上完便轉身而逃!
這場節目的另一可愛之處,在於其「不夠專業」。在現代商業主義掛帥的社會風氣下,試問有幾多公共機關願意、而又有勇氣把這個表演平台拱手讓給平民百姓?大部分的表演平台不是淪為那些樂壇「新手」的採排場地,便成為其他藝人的「市場推廣大會」。真正「與民同樂」的,其實並不多見。(民者,街坊也。)
所以,雖然小美聽著山歌時確實有點「如坐針氈」之感(八成是說笑的!),也仍然頗為欣賞這個迎春節目的舉行。
1 則留言:
覺得心情鬱悶,我都想放聲大唱:唉o也o也!
未成功表演我o既唱功,D樹葉都呻到落晒,點算?!
心情唔多老黎o既飛鷹
(正如今天天氣:陰霾密佈)
又:
(1)50年後,當飛鷹變成耆英,唔知會唔會有無人聽我唱o野呢?
(2)勤勤年初一生o左,個仔重7磅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