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2日

強國是甚麼之地震來了

據報今早東京灣發生5級地震,當時還睡在床上,只感到房間在輕微而穩定地左右搖㨪,就像坐在公園的搖搖馬上。如此又確認了一次家住樓房的防震機關實在可靠。:) 起床後環顧家裏擺設,才發現自己放東西的方法實在缺乏防災意識。同時也才後知後覺地明白為甚麼這邊的櫃門設計跟香港的不一樣。
作為一個地震頻繁的國家,日本可說很會跟地震這個朋友打交道。早前收到東京都民人人有份的一本防災手冊,第一頁就告誡大家,未來30年以內東京有七成機會發生強力地震。這本手冊,對小美而言,是極好的日語讀本,讀來津津有味。:) 也因而從閱讀中體會到,日本人因應天災隨時發生的對策和準備是如何地心思細密。例如,手冊將不同的日常生活處境中如何應對的步驟圖文並茂地說明;其中也提到避難時要照顧那些言語不通的外國人,還有家裏的寵物。另外,手冊還附有所住地區的精美避難所地圖一份。我不禁想,每天活在「文明」電子世界中的我們,在斷水斷電斷糧斷通訊的危難處境中或真會手足無措。也因此,除了防災手冊之外,不同的機構還會定期做受災演習。無怪乎這幾天東京近郊暴雨成災後,無論是紛紛從各県增援的空中救援部隊或是避難所的支援義工組織等都能如此迅速而有條不紊地為災民伸出援手。

2015年6月14日

在東京遇上孔子

到東京的其中一件樂事,就是與劍道結緣。其實自己對劍道只是一知半解,當初所以想學劍,除了出於好奇,就是想多些機會做運動,僅此而已。經過一個多月的"稽古"(練習),已發現劍道讓我領會的東西比我想像的多很多。今天只記其一。
話說昨天又來了一位新同學,道場的師範(最高段數的老師)菊地先生請我倆聚在一起,跟我們上了一課。這位八十開外的老人家,雖然個子細小、聽力很弱,但走路穩健、腰背挺直,看起來比許多年青人都要有精神。他對我們說(其實當中許多我都聽不懂…😅),學劍首先要用心學的、最重要的就是衣著和禮儀。於是他便開始示範如何正確地穿"劍道着"的方法。他說得很仔細,腰帶在甚麼位置繞過,如何打結…等等。解說中途,他看看我胸前的一個小小蝴蝶結,便說,「這就錯了,結尾不向上,應該這樣這樣…」,充分表達了對細節的講究。(身旁學劍九年、來陪我聽書的前輩說,這小節就連他也不知道。)我們於是重新各自把自己的劍道着依照他的說明仔細弄好,然後他便向我們解釋,劍道袴的折(摺)的意義。(袴,其實就是一條長長的裙褲,有點像女生的百摺裙,收摺時頗覺麻煩。)這劍道袴我穿了一個多月,當然知道前面有五摺,後面有兩摺,卻從未想過原來是有意思的。前面的五折,代表五種德性:仁、義、禮、智、信;後面的二折,代表忠、孝(這還是後來翻查資料而知,當時實在聽不懂)。說罷,菊地先生語重心長的地告誡我們,每次著袴的時候,都要有正念在心,牢牢記著。當下心裏不其然「啊」了一聲,有點晃然大悟之感。接下來他還跟我們仔細說了如何坐、如何站、如何跟對手行禮等等的禮儀,還有過往傳統和現今做法的細微分別。中途,身旁的前軰忍不住跟我輕聲說:「我們能夠受教於八段師範,實在應該感到光榮。」我心裏又「啊」了一聲。就連我這個劍道初哥,都不由得對眼前這位老人家多了一份由衷的敬重——並非出於對段位級數的追慕,而是對前軰「一生懸命」地力學篤行的精神的折服。
這晚的稽古,竟讓以前讀論語時所見的那個守禮卻不拘禮的孔子再次浮現眼前,彷彿又對他明白多了一點點。

2015年4月26日

遊.走.東京

週末到,又是小美ブラブラする(周圍逛)的時候。東京公共交通雖然發達,交通費卻不便宜,在麥太教落「慳得一蚊得一蚊」的心態下,漸漸愛上了走路。只要不到旅遊區,東京的街頭都是靜靜的,很舒服;而且街道坡幅不大,走得從容。最叫我享受的,是街上的花草樹木。一向鍾愛銀杏樹,而現在的東京就滿街都是鮮綠的銀杏,「養眼」得很。(開心到我呢~~)還有很多會笑、會跳舞的花呢。日本友人聽我說喜歡這些,問我:香港街頭沒花草樹木的嗎?我說:有是有,但大都不快樂,不是滿身灰,就是半死不生的,應該可以叫「虐待植物」。






最近還發現了一條「東海自然步道」,可以一直由東京走到大阪。於是跟自己說:好,下不了海,就上山吧。(另一個自己在訕笑:別瞎說了,行一次聽聞要兩個月!)

2015年4月19日

初到.貴境

來東京三個星期了,有時候走在街上,如果四周沒人聲的話,還會以為自己仍然身在香港。大城市嘛,總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吧。不過,看真實點,不同的地方也很多。就像這幀照片,是家中外望所拍。你猜不猜到它是處甚麼地方?

它原來是一個公廁。
另外的一個東京大不同香港的例子,是星期天的街道。話說今天閒來無事,走在大街上四處逛,才發現街上都是靜悄悄的,沒多少個路人。路邊的不少商店,就是食店,十之八九都關門不做生意。相反,在公園和超市,則有很多人,一家大小的。小美心裏不禁想道:這才是生活啊,無論一至五忙得多緊要,星期天應該是大家一起休息、回家吃飯的一天吧。
今天另一「壯舉」,是喝了來日的第一罐ビール,為自己乾杯。(背後的故事,碰面再談吧。)很可愛的超迷你小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