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個星期天回辦公室的時候,發現走廊舖滿了藍白尼龍布。若不是知道大廈正在裝修,還會以為擅長「包起」建築物的藝術家
Christo來了中大!(其作品見下圖)

雖然不是藝術裝置,這條「非一般地」漫長又靜寂、還整齊又一貫地舖滿布條的走廊卻是蠻有美感的。走在上面,彷彿走在時間的長廊之中。
可曾閃過這樣的念頭:「若果生命可以重新再活一次,我寧可從頭開始。」走在尼龍布條上的那一刻,小美的確閃過這樣的念頭。現在回想,那大概是在一課自己頗不滿意的教學之後的晦氣說話罷。
有時候,我們總希冀失敗的經驗不曾出現,自己可以有一個「乾淨」一點的開始。這種想法的問題並不在於其不切實際,而是在於其不能體察失敗的價值。正如在教室(或家庭)中,老師往往沒等孩子把錯字(或錯的答案)寫完,便已經把它擦得一乾二淨,命令孩子重新開始。這種舉動或出自愛顧之心,只是,從教育的觀點看,實是不智之舉。
第一,孩子將不能從後果中學習,並且將因而連帶失去學會為後果承擔責任的機會。
第二,我相信,人生中許多比較重要的事情,都不是試了一次便能掌握得當、得心應手的,愛情如是(不是說一定要換畫才有第二次!)、教學如是(我一直在試)、是非判斷如是(我們都不斷在試)。它們全部都必須在不斷的經歷之中不斷的加以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看得見自己有丁點兒的進步。對於這些事情的學習而言,失敗經驗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為我們在失敗中所體會的痛楚、失落和沮喪,都在告訴我們要好好完成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有多麼重要。當中的體會愈深刻,價值愈顯明,要堅持下去便愈有方向——雖然我們或仍未清楚怎樣才算作最好,但是起碼我們知道自己那些地方未能做好。教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課前的緊張和課後的惆悵,或許正源於對自己怎樣才算好好地完成教學工作的殷切期望。如果一日我們對教學上的失誤或未見圓善毫不動容的話,或者也就是我們應該離開教學崗位的時候。所以,失敗的經歷對於過去的自己而言或是一次不良的學習紀錄,可是,失落的體味對於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而言,卻很可以是個人成長的「營養補充劑」,若吸收良好,或能幫助自己走出過去的不足也未可知。
當然,有時候我們的感受也會失準,正如我們或者都曾為不值得感傷的人而感傷。只是,(同一道理,)只要我們懂得細細品味和慢慢領會,這些失敗的經歷,將能讓我們的感受力和箇中的理解力逐漸成長。這正是小美學習接納(以至擁抱)自己的不足,繼續勉力前行的理由所在。